文旅投:董必武的家規(guī)故事
——講述紅色家風 傳承紅色基因
“民生在勤,勤則不匱。性習于儉,儉以養(yǎng)廉?!边@是董必武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刻下的座右銘,如今也刻在了紅安縣董必武紀念館。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,參加過中共“一大”,新中國成立后,他曾任政務院副總理、政法委員會主任、中共中央監(jiān)察委員會書記、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、代主席等領導職務。他參加革命時間長、貢獻大,在黨內很受敬重,連毛主席都尊稱他“董老”。
勤儉持家:用錢要記賬
董必武雖身居高位,但始終以“新功未建慚高坐”為座右銘,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(yōu)良作風,并以此嚴格要求親屬和身邊人。
新中國成立后,董必武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。董必武的孩子回憶:“我父親節(jié)儉,對待公家物品,即使是一張桌子,搬動時也要全部抬起來,怕桌腳在拖動時被磨壞?!泵刻煸缙鸷?,董必武泡上一杯普通的西湖龍井,一天之內只能續(xù)水、不加茶葉。牙刷用到毛都卷了也不換,斷了以后放在火上烤一烤、粘上繼續(xù)用。
董必武的夫人何連芝是1933年入黨的老紅軍,為黨和人民作出過很多貢獻。她和董必武結婚后,從沒有享受過任何特權。在子女們的記憶中:“一盆水,我父親洗完了我母親洗,都舍不得換一盆水。”她也不添置新衣服,“不行了就拿我父親的舊衣服改吧改吧,就自己穿了。她有一套西式的套裝就是用我父親的西裝改的”。
學習讀書:學要有恒,尤要專心
如果從“規(guī)定”角度講,讀書學習不是一種規(guī)定,卻是董必武言傳身教、實實在在的董氏規(guī)矩。
董必武是前清秀才,滿腹詩書,后來參加革命也不忘讀書,甚至在長征路上,他都隨身背著書,走到哪兒看到哪兒寫到哪兒。新中國成立后,工作之余,董老總是手不釋卷。六十五歲了他還自學俄語,學習的精神十分令人感動。他不僅自己孜孜不倦地學,而且還勉勵子女親屬和所有晚輩們學,還要給身邊工作人員定學習計劃,圈定報刊上的好文章,定時檢查他們的學習效果。
董必武親自給孩子們挑書,他多次說過:“如果我死了送你們兄妹三人各一套《資治通鑒》。”孩子們讀書回家,董必武不管怎么忙,都要親自問學了什么內容,老師講的聽懂了沒有。每逢假期,他就教育孩子們“一寸光陰一寸金,寸金難買寸光陰”。讓他們安排好學習的時間,不要貪玩,白白消耗時光。孩子們除了學校布置的各種作業(yè)外,還要寫日記、周記、作文,還要練習毛筆字抄報紙,董必武親自給他們修改?!肮淖銊蓬^持久戰(zhàn),青春不再莫蹉跎?!边@是他寫給董良羽的一首詩,教育他要珍惜時間,學貴有恒。
“最好的家風,一定是有讀書傳統(tǒng)的家風”,個人天賦有不同,讀了書不一定揚名立萬、位居高官,但是一定是明理的、于社會有用的一分子。好讀書、讀好書,大概算是董老給孩子們留下的唯一的寶貴私人遺產吧。